遼讓國皇帝

山與海真人 發佈 2024-05-09T20:37:48.493613+00:00

讓國皇帝,就是自己的皇帝位不坐了,讓給別人當皇帝。遼國的讓國皇帝有兩個,一個是雅里可汗,另一個是人皇王。

讓國皇帝,就是自己的皇帝位不坐了,讓給別人當皇帝。遼國的讓國皇帝有兩個,一個是雅里可汗,另一個是人皇王。契丹人及後世對兩人的評價都很高,都是有才能、有功績的人。在《遼史》的紀、卷七十二、及相關地理志等內容中明確記載。

雅里,生活在唐朝中前期,契丹人正在發展的時候。

從前,契丹人的頭領奇首可汗騎著白馬與駕青牛車的仙女結合以後,在木葉山及潢河流域定居下來。在以後的日子裡,契丹人用鮮血和汗水澆灌並保衛這片土地。契丹民族的政權在奇首可汗後裔中傳遞,當政權傳到雅里的時候;雅里開始建立國家制度,發展民生,仿照南方漢人設置各級官職,建立各部族的管理制度。開始利用刻在木頭上的法制,以地穴為牢治理社會。使契丹民族從原始的部族制管理,走向社會型規模化管理。使契丹民族脫離了原始的蒙昧狀態,開始與南方先進的唐朝和漢民的社會化管理靠近。

在雅里獲得了一定的成果後,他把政權主動讓給了堂兄弟阻午。雅里及後代一心帶領自己的部族發展稼穡、善畜牧,始置鐵冶,教民鼓鑄,國以殷富……。雅里的後代個個身強力壯,都是戰場上英雄。

雅里的後代傳到耶律阿保機的時候,更是一代英雄出世。因阿保機戰功顯赫,受到了契丹可汗痕德謹的特殊重視,並提升阿保機為主管軍國大事的于越,權力超過了普通的于越。因痕德謹自認不如阿保機,所以阿保機當了實際的可汗。痕德謹病故之後,眾人全力推舉阿保機為新可汗。契丹人開始了新的歷史紀元,走上民族的發展高峰。

——契丹人的政權又回到雅里血脈後裔之中,並開創了契丹人的歷史輝煌。

人皇王,姓耶律,名倍,小字圖欲,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淳欽皇后所生。耶律倍一直是契丹人的皇太子,受到遼太祖的重視。

耶律倍自幼聰明好學,表面寬厚,內里謹慎。精通陰陽五行之說,深通曲賦音律,更加精明醫學藥理,特別是針灸技藝十分精湛。一生攻習漢語文化和契丹文化,曾經翻譯有《陰符經》。非常善於畫本國人物,如:射騎、獵雪騎、千鹿圖等耶律倍親手畫的名畫,都被當時宋朝的朝廷收藏。

人皇王喜歡醫巫閭山的山水奇秀,經常來往於山中。遼史載:「人皇王性好讀書,不喜射獵,購書數萬卷,置醫巫閭山絕頂,築堂曰望海」。有名的「望海樓」便是遼皇太子耶律倍所建。

耶律倍致命的缺點是,孤傲自賞,性急好殺,受刑或死於他手的下人和婢妾,應該是有冤枉的。曾有姬妾夏氏因怕自己成為耶律倍的犧牲品,請求倍放逐,並削髮為尼。這一點,也是他最後沒有當上皇帝的主要原因。

遼太祖立倍為太子,本意當然是要讓他當未來的皇帝。原渤海國被契丹人滅掉後,改為東丹國,是一個很大的地方。遼太祖讓倍當東丹國的人皇王,當然是為了重用倍。也應了太祖為天皇帝,皇后為地皇后,太子為人皇王。真是天、地、人三才並得,天光占盡。

《遼史·列傳第二》載:「時太祖問侍臣曰:『受命令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曰:『佛非中國教』。倍曰:『孔子大聖,萬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悅,既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

還載:倍曾在太祖征烏古、党項時,當先鋒。西征的時候,留太子倍在家專門籌劃攻打渤海時的策略。「天顯元年,從征渤海。拔夫余城,上欲擴戶口,倍諫曰:『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乘破竹之勢,徑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從之。倍與大元帥德光(倍親弟)為先鋒,大湮譔窮蹙,請降。尋復叛,太祖破之。改其國曰東丹,名其城曰天福,以倍為人皇王以主之。仍賜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稱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漢法」。

公元926年2月,耶律倍被委任為人皇王,管理東丹大國,可「一用漢法」。雖然給他天子服飾,建立年號,設四個宰相席位等等,但他仍然是歸遼國所屬,每年要為遼國進貢布15萬疋,馬千匹。不過,這一任命也說明遼太祖很重視人皇王。耶律倍從策劃滅渤海國開始,就是一個起決定作用的人,也不愧了他皇太子的職位。當然,也可看出,遼國的大權可能就不是他的必然之物了。

3月末,遼太祖從東丹返回時,倍送遼太祖到傘子山,倍作歌以獻遼太祖,涕泣而出,然後返回東丹國。隨後僅僅四五個月的時間,遼太祖便去世。

在此,插一段事情說明:

《遼史·地理志二》說:「龍州,黃龍府。本渤海夫余府。太祖平渤海還,至此崩。」

此處所載有誤,一是,此龍州是在原龍州東北方向後建的龍州。原龍州處才是渤海國夫余府的地方。二是,太祖「至此崩」,是不對的。原因如下:

《遼史·地理志一》載:遼太祖在「天顯元年,崩於東樓」。

東樓在哪裡?

東樓,位於遼國龍化州的東部,現遼寧省彰武一帶。遼國建有東樓,是遼國皇帝出行時住的行宮。永州還有南樓,上京有西樓,與東樓相同都是行宮。

《遼史·本紀第二》載:「甲戌,次夫余府,上不豫。是夕,大星隕於幄前。辛巳平旦,子城上見黃龍繚繞,可長一里,光耀奪目,入於行宮。有紫黑氣蔽天,逾日乃散。是日,上崩,年五十五」。還說:「太祖所崩行宮在夫余城西南兩河之間,後建升天殿於此,而以夫余為黃龍府雲」。

這段落記載很完整。遼太祖於甲戌日到夫余城,出現病況。當晚有大星落於帳幕前。顯然遼太祖未住城中,而是住於帳蓬內。七天之後的辛巳日,早晨有一條黃龍繚繞於子城之上,其子城應該是行宮的子城。後來黃龍入於行宮之內,顯然這時遼太祖不在帳蓬中,也不在夫余城。這個行宮是位於夫余城西南兩河之間,與夫余城大約有七天的行程,應該是地理志一所言的東樓。也就是說,遼太祖到夫余城時發病,而崩於東樓,不是死於夫余城。在夫余城,遼太祖住的是帳篷,不是行宮,夫余城沒有皇帝的行宮。

再回到人皇王的問題上:

倍聽到太祖訃告,立即趕往父皇的靈寢處,卻得知,代行大政的皇太后想要立自己的親弟弟耶律德光為契丹皇帝的消息。

耶律德光是契丹國的兵馬大元帥,在平渤海及後來的叛亂等戰爭中立下了無人可比的豐功偉績,在為人處事等方面也優於倍。應該說,遼太祖讓倍這個太子當東丹國的人皇王,也是深有思慮的。皇太后鍾意二兒子不單是從私情出發,也是為國家考慮。

人皇王倍看到了現實,也有自知之明。他對朝廷中的眾公卿說:「大元帥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屬,宜主社稷」。並且帶領眾權臣到太后處,當面讓太子位給二弟。太后也順坡下驢,立即定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繼位當了皇帝,是為遼太宗。

遼太宗對人皇王放不放心,應該是有疑心的。他登基不久,就以東丹國的夫余府改為黃龍府,東丹國的東平(現遼寧省遼陽市)為遼國的南京,還讓倍住到那裡,並把他的手下人也都遷到那裡。又安置了一些遼國的密探,潛伏在遼陽監視耶律倍。倍到遼陽後,派人撰寫了《建南京碑》,自己又寫作了《樂田園詩》。這些事很快傳遍天下。後唐的唐明宗也聽到這件事,派人跨海來找倍,希望他能歸誠到後唐。人皇王倍以狩獵打漁為名出海。他對部下說:「我以天下讓給當今皇上,反而得到懷疑,不如學作吳伯,去外國生存。」

於是他在海上立了一個大原木,木上刻得著「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帶著自己的高美人和很多書籍,從海上西渡到了後唐。後唐朝以迎接天子的儀式歡迎人皇王倍的到來,唐朝明宗給他安排了夏氏女子作他的妻子,並賜他姓東丹,名為慕華,給他節度使待遇。儘管這樣隆重地對待他,但他的心卻離不開自己的家鄉,經常派信使來往於唐和契丹之間。後來,後唐明宗的兒子李從珂弒君殺父,自立為皇,倍速派信使回遼國,告訴遼皇耶律德光:「從珂弒君,盍討之。」此時,遼國已經立石敬瑭為晉皇,按遼國的意圖,晉出兵討唐。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想要自焚,但他不甘心自己這樣死去。他恨倍引發了晉兵來討,要讓倍也陪他一起死。倍不從,於是李從珂派人將倍害死。倍時年38歲,有一和尚為倍收斂了骸骨。石敬瑭進入洛陽主政時,又以王的禮節給倍安葬。後來遼太宗德光派人,帶著倍的長子遷倍的墳,把倍安葬在醫巫閭山,諡號為「文武元皇王」。

遼太宗死後,遼國選擇倍的長子阮,繼位當皇帝,是為遼世宗。契丹政權終於回到人皇王的血親後裔中,遼世宗諡倍為「讓國皇帝」,陵曰顯陵。

遼世宗才能平庸,辦事求急,不徹底,一些人不服氣。後來遼世宗被太皇太后一派的人暗殺,遼太宗的長子又當了皇帝,是為遼穆宗。遼國政權,重新回到耶律德光的血脈後裔中。但穆宗貪於酒色,濫殺下人,酷刑暗獄,被傭人弒殺。遼國政權重新再回到倍的後裔,遼世宗兒子手裡,是為遼景宗。遼景宗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是為遼聖宗。

到遼聖宗統和年中期,又更改倍的諡號為「文獻皇帝」。遼聖宗開創了遼國最煇煌的社會階段,契丹人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一段光輝的頁章。

到遼興宗重熙20年時,又改耶律倍為「文獻欽義皇帝」,廟號義宗。此後,遼國皇帝的龍位一直在耶律倍的後代手中傳承。

遼國兩個讓國皇帝都把自己的政權讓給了別人,但冥冥之中,遼國的政權又都鬼使神差地回歸到他們的後代手裡。從兩個遼國的讓國皇帝看,契丹人選擇頭領,是一定要優秀者,不單以血統定論。

人間千變萬化,天公終究公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