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tch聯名新表價格又翻10倍?一塊塑料表火40年,背後大佬不簡單

商務範 發佈 2024-03-28T10:38:57.191762+00:00

今年的3月1日是Swatch面世40周年,而他家和歐米茄的聯名又出新表了。之後新表面紗揭露,色彩只有黑色,向經典超霸致敬,材質依然是Bioceramic生物陶瓷。

范主說:小腕錶、大歷史

今年的3月1日是Swatch面世40周年,而他家和歐米茄的聯名又出新表了。

其實早在3月5號,Swatch就發布預告,宣布會有主題為Mission to Moonshine Gold的歐米茄聯名新表發售,吊足了粉絲們的胃口。

之後新表面紗揭露,色彩只有黑色,向經典超霸致敬,材質依然是Bioceramic生物陶瓷。而這次的技能點則全都點在那根計時秒針上,根據官方的說法,這根秒針鍍上了歐米茄專利的18K Moonshine Gold月光金。

這種獨特的18K金是歐米茄在2019年研製出來的,靈感來自深邃夜空的月光,通過獨特成分的調配,比傳統的18K金顯得顏色更淺,而且不容易褪色,放在黑色的錶盤上確實挺耐看,也有粉絲表示缺乏新意。

這一次,Swatch官方還特別強調,這批鍍上Moonshine Gold 18K金的秒針都是「滿月針」,也就是在今年2月份的月圓之夜製造的,還附有專門的證書和特製的表盒,儀式感挺足。不過也有網友覺得,這營銷手段怎麼感覺似曾相識?

這款新表這次只在東京、米蘭、倫敦和蘇黎世四個城市線下發售,售價2000出頭。果不其然,海外的粉絲們又不淡定了,各大專賣店門口再一次排起長隊。




炒表也是雖遲但到,原本250美元的售價,在一些二手平台上已經翻了近10倍…


不少人可能還記得去年Omega X Swatch首次發售時的轟動。「2000塊戴『歐米茄』」的噱頭,剛一預告就刷爆了社交媒體,從國內到國外,一片連夜排隊的景象,中國內地甚至不得不發文取消了首發活動,堪稱年度現象級營銷了。

當時在二級市場也是普遍價格翻倍,甚至翻了10倍不止,最離譜的是還有人掛出了近40000的價格,狂熱可見一斑。不少名人也入手了這款表,比如馬來西亞柔佛王子、007丹尼爾·克雷格等等,整整一年都熱度不減。

而MoonSwatch也讓品牌大賺一筆,據官方數據已經售出了150萬枚,占了去年Swatch近3成的銷量,說它是近年來最暢銷的瑞士腕錶也不為過。不過也有表友對聯名行為有著不同看法,認為這麼一搞可能會影響歐米茄的品牌形象,Swatch一下子又掉到了「鄙視鏈底端」。

但其實很多人都小瞧了這塊塑料表。很多大佬級人物都非常喜歡佩戴價格低廉的Swatch,營造出一種特立獨行的個人風格,尤其是在金融圈。

比如身家271億美元的黑石集團創始人蘇世民、英格蘭銀行行長Mark Carney,不愛壕表,獨寵幾百塊的Swatch。

高盛前CEO貝蘭克梵日常不管是出席會議,還是上節目,也是各種樣式的Swatch塑料表輪番上陣,就是這麼任性。

去年,教皇方濟各還拍賣了一塊他的Swatch Once Again做慈善,畫風簡單到了極致,售價只要380,最後卻賣出了38萬的高價。

不止是名人大佬任性戴,Swatch和歐米茄看似有著天壤之別,其實都同屬於一個集團,而這個集團的名字,就叫Swatch。

如果我們放眼歷史,還會發現,在瑞士制表業被來自日本的石英表打得奄奄一息的時候,恰恰是Swatch這樣一塊毫不起眼的塑料表,拯救了包括歐米茄在內的眾多高端品牌,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Swatch,今天的瑞士制表業可能是另一個樣子。

斯沃琪集團CEO尼克·海耶克

那麼,這塊有著不凡經歷的塑料表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全球最大的鐘表集團,為什麼要以它的名字命名。這些范主在《時間的戰爭》這本書里都有寫到,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這場制表業內部的精彩對決吧!

這本《時間的戰爭:500年鐘錶博弈史》,以戰爭為主軸,展現了制表業500年發展的波瀾壯闊的畫卷,現在已經登上當當網專業史新書榜第1名!我也會不定期和大家分享一些書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就趕快下單范主新書一口氣讀完吧。

噹噹購物,,,

《時間的戰爭》范主簽名版

小程序


石英風暴來襲,瑞士制表業墮入至暗時刻


說起20世紀瑞士腕錶的發展史,「石英危機」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隨著技術的進步,自1950年代後期開始,電子表登上了歷史舞台。如果說1957年Hamilton推出的擺輪遊絲電子表和Bulova的音叉表是前兩代,那麼石英表則相當於電子表的第三代,由頻率穩定的石英晶振驅動走時,準確度不僅遠超前兩者,也遠超機械錶。

雖然後來日本的石英表占據了市場主流,但其實早在1962年,瑞士工業鐘錶聯合會的主席熱拉爾·鮑爾就牽頭成立了一個叫做電子鐘錶中心(簡稱CEH)的組織,研究電子表技術,並開發出石英機芯Beta 21,但中間經歷了一些路線分歧和人士鬥爭,延緩了開發的腳步。

相比之下,日本精工的動作就快得多了,在石英機芯小型化出現突破後立刻all in。

1969 年聖誕節,東京的幾家商店都上架了一款叫做精工Quartz Astron 35SQ的金表,錶盤是簡潔的大三針設計,枕形表殼的樣子像一隻貝殼。走時就比機械錶精準100倍以上,而且能持續走一整年,價格相當於一輛豐田汽車。

這塊表後來被稱為「第一款商用石英腕錶」,雖然早在這塊表發布半年前,浪琴就宣布自己首次生產出了石英腕錶Ultra-Quartz,但因為技術原因未能量產面市。瑞士人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在此之後,石英表的技術突飛猛進,成本與價格也快速降低。除了傳統的指針式,數字式石英表也流行起來,並且在那個時代成為科技與時髦的象徵。比如Hamilton Pulsar,還出現在007電影和美國總統福特的手腕上。

1973年,精工又推出了液晶屏顯示的數字石英表,迅速占領市場。這一時期,卡西歐和西鐵城兩大日本品牌也快速崛起,日本腕錶憑藉石英表快速彎道超車。

《狂飆》裡安欣勸高啟強自首時,就戴了一塊Casio AE-1200WHB-3B

據統計,1977年精工成為世界上收入最高的腕錶公司,總計收益達7億美元。到1980年,日本的鐘表總產量超過瑞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鐘表製造國。到1982 年,石英腕錶的產量超過世界腕錶總產量的50%。

而瑞士就輸慘了。石英表新潮、價格低廉、產量極高、走時還比機械錶精準,對於傳統機械錶來說簡直是一場降維打擊。而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改變了西方消費者的消費心態,變得對價格更加敏感,導致昂貴的瑞士表不再受到青睞。

與此同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也使得瑞士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出口量繼續下降,到1982-84年近乎腰斬,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

在各方因素的打擊下,瑞士制表商的數量從1970年的1600多家,下降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不到600家,從業人數從1970年的近9萬人驟降到1984年的3.3 萬人,到1988年又下降到2.8萬人,流失了將近70%的雇員,而較小的作坊更是只有破產一條路。

石英危機不僅讓瑞士制表業在經濟上陷入困境,更在心理上深深打擊了他們幾百年來積累的驕傲與尊嚴,將之稱為至暗時刻並不為過,而Swatch就是在危機中誕生的。

重重危機中,「局外人」趕來救場


在講述Swatch的故事之前,我們先要介紹一位大佬,他就是尼古拉斯·海耶克。

海耶克1928年出生在黎巴嫩,因為妻子是瑞士人,後來就到瑞士發展事業。在岳父的機械廠小試牛刀之後,在蘇黎世開了一家諮詢公司,漸漸成為企業重組領域的專家。

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僱傭著瑞士制表業大約一半勞動力的兩大巨頭ASUAG和SSIH,都因為經營不善瀕臨破產。銀行方面認為應該讓兩家企業倒閉,也有人說應該把中低端業務賣給日本人。最後擅長企業重組的海耶克,被找來開藥方。

雖然是制表業的門外漢,但海耶克相信瑞士表是有未來的,因為瑞士制表的品牌價值無可比擬,而且他堅決反對出售核心技術,曾說:「當我們賣掉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只注重金融經濟時,我們就會變成沙烏地阿拉伯——非常富有,但必須進口所有東西」。

在海耶克的主導下,ASUAG和SSIH完成了合併,這就是今天斯沃琪集團的前身。

合併期間,曾有有日本財團想用4億瑞士法郎收購歐米茄,控股歐米茄的銀行差點就賣了,好在被海耶克及時制止。他回憶說:「有一天,一家日本鐘錶公司的總裁在美國對我說:『瑞士可以製作奶酪,但做不了手錶。你們為什麼不以4億瑞士法郎的價格把歐米茄賣給我們呢?』我告訴他:『只有等我死了!』」

海耶克還將瑞士表的市場競爭環境形容為一層比一層小的婚禮蛋糕:「中低端部分是蛋糕的底層,占了4.5億枚;中間一層,占了4200萬枚;最高的400美元直到幾百萬美元的,占了 800 萬枚……瑞士人在蛋糕最底層的市場中所占份額幾乎為零,中間層的份額只有3%,而在銷量最小的頂層卻占了97%」。

因此,海耶克發出呼籲:瑞士表需要在每個細分的市場至少有一個贏利的、有成長性的全球品牌,包括大眾市場。而他發現,占領市場武器其實已經在集團中誕生了,這就是Swatch。

一塊塑料表,拯救瑞士制表業


Swatch如今是全世界最暢銷的瑞士表,2006年銷量突破3.33億枚時,海耶克還曾放出豪言:到2033年突破 10 億大關。這款表被認為「拯救了瑞士制表業」,因為它在產量與價格的戰場上成功向亞洲石英表發起突襲,搶占大片市場,帶來的巨大收益又被海耶克拿去收購更多品牌,充實集團的實力。

然而這款表剛推出時,卻並不被看好。海耶克1993年接受採訪說:「10年前,Swatch團隊的人提出一個瘋狂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能設計一款醒目的、低成本的、高質量的手錶並在瑞士製造?銀行家們持懷疑態度。一些供應商拒絕向我們出售零件。他們說我們會用這個瘋狂的產品毀掉這個行業。」

那麼,Swatch是如何實現逆襲的呢?其實把它帶到世上的人,同樣是一個制表業的「局外人」。

內部創業、秘密研發

這個人名叫恩斯特·托姆克(Ernst Thomke),在進入制表業之前是一個醫生,還在英國的一個製藥集團從事過研究工作。不過他並不安心於搞科研,跑去商學院讀了管理學和市場營銷,成功從實驗室人員改行當上了製藥集團的歐洲分部營銷主管。他和制表業唯一的交集,就是年輕時在瑞士最大的空白機芯生產商ETA SA當過幾年學徒。

結果沒想到,石英危機的到來讓他重新和制表業取得了聯繫。1978年,托姆克從製藥業轉行重回老東家,臨危受命擔任ETA SA的總裁。

托姆克接任後,曾經率領團隊開發出一款名為Delirium(譫妄)的超薄石英表,厚度僅1.98毫米,一舉超越的精工和西鐵城,證明了瑞士人在石英表技術上不輸給日本人。

但托姆克覺得這還不夠,批量化、自動化地生產物美價廉的手錶,才是瑞士制表業翻身的關鍵。他還說過這樣一句話:「(瑞士表的)未來在於成品的創新、積極的營銷、批量銷售以及行業的垂直整合。」

而且托姆克還是個成本狂魔,在當時機芯生產成本仍保持在25~30 瑞士法郎的情況下,他要求新手錶的價格不能超過10瑞士法郎;手錶還必須是百分之百由瑞士製造,絲毫不考慮瑞士的高人力成本;同時還要完全自動化生產,功能上滿足時分秒和日期的顯示。

這麼苛刻的要求,居然還真有人接招。ETA的兩位年輕技師艾爾馬·默克和雅克·穆勒覺得,既然要節省成本,為什麼不採用塑料表殼呢?再像「譫妄」一樣把機芯和塑料底座接合在一起,能節省近一半的零件。

然而當時集團的規定是,ETA只負責機芯開發,不能涉足成品表製造,這兩個人要幹的事簡直就是搶兄弟單位的飯碗,在違規邊緣瘋狂試探。

但他們的方案成功打動了托姆克,在後者的支持下,默克和穆勒搬到了ETA的一個隱秘的辦公室,一周工作7天,每天18個小時。終於在1981年12月做出5個能夠正常工作的樣表。這款廉價的塑料手錶,成功將零件數目從常見的91個減少到只有51個,比瑞士生產的任何其他手錶至少便宜三分之一,而且質量並不差。

就這樣,默克和穆勒用80萬瑞士法郎的初始投資,造出了一個創造了上億營收的產品。不過默克本人說,他並沒有從中獲得什麼好處,手錶上市一年,才得了700瑞士法郎的獎金。

從不受認可到火遍全球

托姆克聘請的營銷顧問弗朗茨·施普萊歇將新表命名為Swatch,後來官方解釋說,這是second watch(第二塊表)的意思,即手錶不再是一種昂貴的奢侈品、單純的計時工具,人們也可以像購買時尚配飾一樣,擁有兩塊或兩塊以上的手錶。

但Swatch剛推出的時候,並沒有一夜爆火,反而招來了不少反對的聲音。默克後來回憶說:「每個人都反對它,他們說這充其量只是一個促銷品,沒人相信會有任何一塊瑞士表是用塑料做的。」

最初的Swatch黑黢黢的,激不起人的購買慾望。在有識之士的建議下,Swatch迅速轉變策略,開始在手錶的顏色上大做文章。

1983年3月1日,12款Swatch腕錶在蘇黎世正式發售,只有51個零件,搭載石英機芯,色彩時尚,是追求時髦的人輕輕鬆鬆就可以入手的「第二塊腕錶」。

當然,看不上Swatch的還是大有人在。有人抱怨這款表走時的聲音太大(因為機芯裝置直接焊接在表殼上會產生振動),這本來是個缺點,但Swatch的營銷鬼才們反其道而用之,提出「如果一塊表沒有嘀嗒作響,它就不是Swatch」。也有人質疑這款表為什麼不能維修,對此Swatch也泰然處之:去修理它要比買塊新表貴得多,而且我們的質量很好,甚至永遠都不用修。

Swatch在1983年的銷售目標是100萬隻,次年為250萬隻,憑藉積極的營銷活動和非常親民的價格,它在市場上很快就收穫了人氣。

他們最出名的營銷活動,就是在法蘭克福最高的德國商業銀行大樓上掛了個巨幅的 Swatch,這塊「表」高162 米、重13噸,顏色是極為顯眼的黃色,從樓頂垂下整整覆蓋了22層樓。

整幅廣告傳遞的信息只有三個:「Swatch」、「瑞士」和零售價格「60馬克」。雖然銀行主席覺得他們瘋了,但此舉一出,媒體蜂擁而至,整個德國都知道了Swatch。後來他們還在東京銀座掛了巨型腕錶,反擊戰已經打到「敵軍大本營」了。

最初Swatch的售價在39.9瑞士法郎到49.9瑞士法郎不等,但在同年秋季標準化為50瑞士法郎。然而這款表的生產成本只要10瑞士法郎,後期還一再下降,可以說這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1985年,Swatch 還首次嘗試與知名藝術家合作。第一款藝術紀念表的製作邀請了法國藝術家琪琪·畢卡索(Kiki Picasso)。這款表很有創意,隨著時間走動,錶盤上畫作的色塊顏色也會變化,1990年在蘇富比的拍賣會上甚至拍出了6萬美元的高價。

在此之後,每隔一段時間,Swatch都會邀請不同藝術家來設計,或者時不時推出一些限量款。這甚至創造了一批以收藏Swatch為樂的收藏家,一些特別的款式還引發了狂熱的競標,溢價高達 20 倍。

比如盧森堡收藏家Paul Dunkel就花20年時間,收集了Swatch在最初25年裡生產的幾乎每一塊手錶,他的收藏後來以超過60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Swatch推出的同年(1983年),瑞士兩大鐘表集團在海耶克的建議下合併為SMH集團,成為斯沃琪集團的前身。

有說法稱,直到此時,ASUAG的董事會才得知托姆克理想遠大的「Swatch計劃」,因為他需要董事會給他批錢。那時候能理解托姆克的人並不多,但海耶克卻覺得英雄所見略同(托姆克對征服大眾市場的執著與海耶克的蛋糕理論幾乎如出一轍),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幫助他爭取了資金。

1985年秋天,海耶克正式從「局外人」變成SMH的大股東。此時的Swatch已經賣出了1000萬枚,而第1000萬枚腕錶,還被海耶克當作禮物送給了瑞士聯邦委員會委員庫特·福格勒。

海耶克說:當新集團剛創立時,人力成本超過總成本的30%,而10年後已經遠遠低於 10%,「即使日本工人不要工資白幹活,Swatch依然能夠賺取相當數量的利潤」。

Swatch也確實成了集團中的搖錢樹,1986年SMH的收入攀升至12.5億瑞士法郎,離不開這頭「奶牛」的貢獻。而瑞士對外貿易統計顯示,「非金屬腕錶」的出口額在1985年達到2.259億瑞士法郎,顯然Swatch在這個品類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到1992年,Swatch的產量已經突破1億枚。

在Swatch這一品牌大獲全勝後,海耶克便走上了他復興瑞士機械制表的道路,重整浪琴、拯救歐米茄、收購寶珀…而他也贏得了銀行的信任,新的貸款大量湧入,整個行業也隨之回暖。在90年代末他又加入奢侈品集團收購戰攻城略地,一步步將斯沃琪集團做成全球最大的鐘表製造商。

到如今,集團旗下已經擁有眾多腕錶品牌,從高級奢華的寶珀、寶璣、Harry Winston,到知名度極高的歐米茄、浪琴、雷達、天梭等等,檔次不同,風格各異。

1998年,海耶克正式把集團的名字改成Swatch集團,這也證明了雖然Swatch這個品牌看起來最像是「小老弟」,但在那個風雲激盪的歷史時期,它其實才是那把低調的保護傘。

前幾年,范主受斯沃琪集團的邀請,去往瑞士參加了「TIME TO MOVE」之旅,就收到了一塊定製款Swatch,透明錶盤看得到齒輪的咬合與運作,背面還印有此次活動的名稱作為紀念。的確是一枚可以記錄生活、裝點生活的Swatch~


可以說,瑞士機械錶的復興,恰恰是建立在這款廉價塑料石英表基礎上的。


Swatch的成功建立在「道」與「術」結合的基礎上,「道」既是市場洞察與定位,也是對產品的信心,而「術」則是更新的生產方式與更大膽的營銷策略。五彩斑斕的Swatch,無疑像一股清風,吹進了那個滿是灰色的瑞士制表業。


當然,瑞士制表業從石英危機中復甦,實際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除了在大眾市場披荊斬棘的Swatch,還有一批專攻「高精尖」的特種兵,堅守著機械錶的價值,在高端市場打出了一場「復興之戰」,而其中擔當先鋒重任的,就是一個我們都很熟悉的品牌——寶珀。


現任寶珀CEO馬克·海耶克正是尼古拉斯·海耶克的外孫


如果你想了解石英危機發生前後的來龍去脈,如果你想知道瑞士機械錶究竟是如何逆襲,那麼一定不能錯過范主的這本《時間的戰爭》。

這本書講歷史,探究戰爭與鐘錶跨越500年的愛恨糾葛,講述制表業內部的「戰爭」如何塑造今天的行業。

法國宗教戰爭如何把瑞士變成鐘錶之國?曾是女性專屬的腕錶,如何因為戰爭變成男人的必需?石英表與機械錶曾經發生過怎樣的「生死對決」?寶珀怎樣吹響複雜機械錶復興的號角?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書里找到答案。


講人物,那些鐘錶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何應對時代洶湧大潮,打贏屬於自己的「時間的戰爭」。

在這本書里,你可以看到:成就震鑠古今的寶璣大師,如何在法國大革命中驚險求生?安東尼·百達如何從一個普通士兵變成「錶王「的創始人?愛彼皇家橡樹、寶珀五十噚等名表誕生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


講品牌,今天我們熟悉的腕錶品牌,每一個都有精彩的起源故事。

「江詩丹頓」的名字後面,隱藏著怎樣的創業傳奇?愛彼兩個家族四達人,為何能合作近150年?芝柏的誕生竟然是「因為愛情」?朗格與格拉蘇蒂小鎮如何在被戰火夷平後浴火重生?相信看過這本書,愛表的你一定可以更懂表。


這本書里還收錄大量圖片,其中很多都是范主前往日內瓦、汝山谷等制表聖地探訪時拍下的,這次一起獨家呈現,也感謝各大品牌提供的豐富的資料圖片。

除此之外,出版社還精心設計了超長全彩拉頁,全景再現鐘錶500年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物、事件與代表作品。


從一個想法到一本507頁的書,一路走來有種夢想落地的感覺。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商務范小夥伴、品牌好友和中信出版社編輯們的很多幫助,以及吳曉波、饅頭大師、六神磊磊、孫賽賽、大能等好友的推薦,心中有很多感謝。

也希望在新的一年裡,這本書能為愛表的你帶來更多生活中的樂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