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他的豐功偉績永垂青史

小h和歷史 發佈 2024-04-29T13:26:15.728694+00:00

他在練兵和指揮作戰之餘,還撰寫了《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這兩部實戰經驗小冊子—現代學者只要想把明朝軍事研究透徹,無論如何都繞不開戚繼光留給我們的這兩部著作。

戚繼光是明朝著名軍事家、卓越的抗倭將領,是中華歷史上備受敬仰的民族英雄。他不僅武功高強,而且精通兵法,不僅擅長打仗,而且通曉詩詞。他在練兵和指揮作戰之餘,還撰寫了《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這兩部實戰經驗小冊子—現代學者只要想把明朝軍事研究透徹,無論如何都繞不開戚繼光留給我們的這兩部著作。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抗倭名將,他南方抗擊倭寇,北方抵禦少數民族,修城築台,發明改進兵器,創新陣法,治軍練兵等等,實戰經驗豐富,軍事理論造詣深厚,建立了光耀千秋的不朽功業。

同時,戚繼光有意識地著書立說,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明朝中葉,名將輩出,可是論帶兵之嚴整,論練兵之實效,論衝鋒之勇猛,論守御之堅固,論軍威之雄壯,論聲名之響亮,唯有戚繼光一人而已。戚繼光十多歲時曾寫就一首《韜鈐深處》詩:「小築暫高枕,憂時舊有盟。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可知從那時起,他便有了平定海疆的壯志豪情,而觀其一生,也確確實實完美地實踐了這句話。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元璋起兵抗元。戚祥加入抗元義軍,投奔到朱元璋麾下。戚祥任勞任怨,衝鋒在前,從一名普通小兵漸漸升為「百戶」。明朝建立後,定都南京。此後二十餘年間,明朝將士仍在南征北戰,一方面要降服各地的割據政權,另一方面更要剿滅元朝的殘餘勢力。1381年冬天,明朝大軍遠征雲南,攻打鎮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政權。這次遠征以梁王自殺、明軍勝利而結束,但不幸的是,戚祥中箭犧牲了。戚祥陣亡的消息傳到南京,朱元璋甚是惋惜,將戚祥的兒子戚斌封為「明威將軍」。戚祥生前只是百戶,相當於六品官,而明威將軍則相當於四品官。不僅如此,戚斌還擁有了一個世襲的軍官職位——「登州衛指揮僉事」。

所謂「登州衛」,就是設立在山東登州的衛戍區。該衛戍區長期駐紮著五千名世襲的軍兵,最高長官叫做「指揮使」。指揮使有一個副手,叫做「指揮同知」。指揮同知下面又有一批「指揮僉事」,再下面依次還有「千戶」「百戶」「鎮撫」「總旗」「小旗」「哨官」「隊長」等軍官。所以,「登州衛指揮僉事」就是登州衛戍區的高級軍官。從戚斌這一代開始,此後每一代戚家子孫中,都會有一個人繼承這個職位。戚繼光的父親名叫戚景通,在公元1554年將官職傳給戚繼光。那一年,戚繼光年僅十六歲。按明朝中葉的軍隊編制,普通士兵在訓練或作戰中表現突出,才可以一級級晉升,從一名小兵升遷到高級軍官,至少要花十年光景。戚繼光的起點很高,但並不能確保他一定能成為名將。真正幫助和鞭策戚繼光奮勇前行的關鍵人物,其實是他的父親戚景通。

戚景通,字世顯,《明史》無傳,也沒有墓志銘傳世,據《蓬萊縣誌》記載,戚景通先是接伯父戚宣的班,做了登州衛指揮僉事,此後考中武舉,被派到江南徵收糧草。到了中年,戚景通被派去修築黃河大堤。在晚年,戚景通又調防北京,去神機營任職。戚景通做軍官幾十年,品格高尚,既勤奮又清廉,自我要求嚴格。他在江南徵收糧草時,曾發現官吏們攫取灰色收入的兩條渠道。

一條渠道叫「羨餘」,另一條渠道叫「鬻籌」。所謂「羨餘」,就是超額徵收的賦稅。比如,朝廷規定當地百姓每人每年要交五斗糧食,而負責徵稅的官吏卻讓百姓交六斗糧食,多收上來的那一斗,拿出一些進貢給上級,剩下的就納入小金庫。至於「鬻籌」,就是每年在徵收糧草之前,倉官都會刻印一大批木牌子,賣給那些有錢的富戶。這些富戶繳納糧草時,順手也把木牌交上去,誰交的木牌多,誰就能少交或不交糧草。

戚景通秉性剛正,一到任就搞改革,嚴令禁止羨餘和鬻籌。他怒言:「戚某豈能任由碩鼠猖獗!」到年底查考政績時,戚景通竟沒有完成徵收任務——官吏們得不到好處,暗中給戚景通使絆子。明朝規定,官員完不成任務,就得自己掏腰包「賠補」。戚景通是清官,無力賠補。部下張千戶偷偷上門,送去三百兩銀子,戚景通婉言謝絕:「我要是收了銀子,就屬於貪污,我寧可受處分,也不能貪污。」幸虧一個上司查明緣由,免除了戚景通的處分。

當時有一員將領,名叫戚勛,剛到江南上任,人單勢孤,想跟戚景通結成同盟,說道:「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何不認作同宗呢?」戚景通卻不領情:「您的先祖姓戚,我的先祖卻姓倪。」再後來,戚景通升任「大寧都司」,到北方邊境駐防。邊將缺人,朝廷讓戚景通推薦人才,戚景通推薦了一個名叫安榮可的胡人,使其迅速升遷。安榮可當然感激,在戚景通過生日的時候送了一百兩銀子。戚景通拒不接受,正色說道:「我推薦你,是因為你有才有德。如今你送錢給我,說明你德行有虧,說明我看錯了人。」這讓安榮可很是羞愧。

戚繼光的作戰思想,是在繼承前人作戰理論精華的基礎上,結合時代需要,總結自身作戰實踐經驗而形成的。它不僅在當時為鞏固邊海防、維護國家安全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從理論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作戰思想的寶庫。尤其是其立足於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代所提出的一些新的作戰原則和方法,為前人所從未發,具有開先河的重大意義,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當今研究信息化作戰,也可以從中汲取智慧營養,得到一定的啟示和借鑑

從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到嘉靖四十五年間,戚家軍轉戰浙江、福建、廣東多地,與倭寇發生大小戰鬥八十多次,諸如台州之戰、林墩之戰、興化之戰、仙遊之戰等等,每次都近乎全殲敵軍,而己方最大一次傷亡僅六十九人,真可謂以一當百,勢如破竹。這樣耀眼的戰績,放之於歷史長河中,恐怕都是極為少見的。在戚繼光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到了明穆宗隆慶元年,侵擾中國沿海數十年的倭患終於被平息。戚繼光沒有辜負他少年時「但願海波平」的志向,海上強盜再也不敢掀起波瀾。

但是,戚繼光的征戰歲月並沒有結束。平息倭患之後,朝廷派遣戚繼光前往北方薊州一帶,訓練士卒,防禦韃靼,總督薊州軍務。在此期間,戚繼光修繕了邊境兩千多里的長城,加築了他所獨創的空心敵台,大大完善了防禦工事。在他的鎮守之下,明軍打退了韃靼的多次進犯,北方邊境固若金湯。他也因功被朝廷授予太子太保頭銜。然而,立下如此功勳的戚繼光也未能逃脫朝中的讒言迫害,尤其是在一直支持他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辭世後,戚繼光竟被朝廷一貶再貶。面對官場的涼薄,一貫看淡榮辱名利的戚繼光決意稱病辭官。他回到了家鄉蓬萊,他要落葉歸根。

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抗倭名將,他南方抗擊倭寇,北方抵禦少數民族,修城築台,發明改進兵器,創新陣法,治軍練兵等等,實戰經驗豐富,軍事理論造詣深厚,建立了光耀千秋的不朽功業。同時,戚繼光有意識地著書立說,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梳理他的讀書思想,就可以發現,在愛國主義思想的激勵下,不斷提高理論知識和實踐水平,戚繼光能夠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取得如此成就實在是有其歷史必然性。戚繼光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求實創新的讀書理念與成功經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非常寶貴的組成部分,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也仍然有其生命力,具有可資借鑑的現實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