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肺澀腸藥:烏梅

嶺南謝氏中醫 發佈 2024-04-29T10:53:18.483990+00:00

梅是人們最早接觸到的果樹之一,在《山海經》中便有「靈山其木桃李梅杏」的記載,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望梅止渴」典故‬。梅的果實於農曆五月成熟,舊稱梅實,可入藥治病。烏梅入藥歷史悠久,《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謂:「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

梅是人們最早接觸到的果樹之一,在《山海經》中便有「靈山其木桃李梅杏」的記載,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望梅止渴」典故‬。梅的果實於農曆五月成熟,舊稱梅實,可入藥治病。烏梅入藥歷史悠久,《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謂:「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現歷代本草逐漸總結了本品具有斂肺、澀腸、生津、止血、安蛔等諸功效。今天來聊聊烏梅。

中藥烏梅是特定只由梅樹未成熟的果實(青梅)炮製而成,而零食烏梅則還可能為成熟的黃梅、西梅等加工而成。而且為了提高口感,要做成零食的烏梅中添加了糖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劑,完全喪失了中藥烏梅那種酸澀收斂的藥性。

中醫

中藥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的乾燥近成熟果實。主產於四川、浙江、福建。夏季果實近成熟時採收,低溫烘乾後悶至色變黑。本品氣微,味極酸。以個大,肉厚,色黑,柔潤,味極酸者為佳。生用,去核用,或炒炭用。

烏梅性味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的功效。

注意:外有表邪或內有實熱積滯者均不宜服。

烏梅為梅之果實,熏成烏黑色,故名。中藥烏梅有別稱:梅實,熏梅、桔梅實、桔梅肉,黃仔、千枝梅、合漢梅,酸梅、紅梅等。

《神農本草經》:「梅實,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生川谷。」

《本草崇原》

梅實將熟時,采微黃者,籃盛於突上燻黑,若以稻灰淋汁,潤濕蒸過,則肥澤不蛀。

梅花放於冬,而實熟於夏,獨得先春之氣,故其味酸,其氣溫平而澀,澀附於酸也。主下氣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氣上升,則逆氣自下矣。除熱煩滿者,稟冬令水陰之精,水精上滋,則煩熱除而胸膈不滿矣。安心者,謂煩熱除而胸膈不滿,則心氣亦安。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皆陽氣虛微,不能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梅實結於春而熟於夏,主敷布陽氣於肌腠,故止肢體痛,及偏枯不仁之死肌。陽氣充達,則其顏光,其色鮮,故去面上之青黑痣,及身體蟲蝕之惡肉。

愚按:烏梅味酸,得東方之木味,放花於冬,成熟於夏,是稟冬令之水精而得春生之上達也。後人不體經義,不窮物理,但以烏梅為酸斂收澀之藥,而春生上達之義未之講也,惜哉!

《神農本草經讀》

烏梅氣平,稟金氣而入肺;氣溫,稟木氣而入肝;味酸無毒,得木味而入肝;味澀即酸之變味也。味勝於氣,以味為主。梅得東方之味,花放於冬,成熟於夏,是稟冬令之水精,而得春生之氣而上達也。主下氣者,生氣上達,則逆氣自下矣。熱煩躁、心不安,《傷寒論》厥陰症,以氣上撞心、心疼熱等字該之,能下其氣,而諸病皆愈矣。脾主四肢,木氣克土,則肢體痛;肝主藏血,血不灌溉,則偏枯不仁,而為死肌;烏梅能和肝氣,養肝血,所以主之。去青黑痣及蝕惡肉者,酸收之味,外治能消痣與肉也。

現代藥理

烏梅核殼和種仁水煎液可減少濃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數,顯示出鎮咳作用。果肉水煎液可對抗新斯的明所致的小鼠小腸運動亢進,並可對抗番瀉葉所致小鼠腹瀉,降低稀便率。水煎劑能抑制離體兔腸管的運動;有輕度收縮膽囊作用能促進膽汁分泌;在體外對蛔蟲的活動有抑制作用。此外,烏梅還具有止血、抑菌、抗休克、增強免疫等作用。


版本:v1.0

時間:20230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