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南太平洋無核區建立,它的存在真能穩定全球核秩序嗎?

馮蜜的柚子茶 發佈 2024-01-20T09:53:03.925778+00:00

南太平洋無核區的建立就是區內各國在區域核安全問題上建立共識並基於此與區外大國進行協商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個案。

在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既方便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別樣的參與感。[比心]

引言

南太平洋無核區的建立就是區內各國在區域核安全問題上建立共識並基於此與區外大國進行協商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個案。

然而國內對於南太平洋地區主義的關注直到新近才出現,對南太平洋無核區的研究則僅僅出現在難得一見的對於無核區的一般性討論中,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澳大利亞、紐西蘭學者以及其他研究南太平洋地區的英文文獻,而通過南太平洋無核區的個案探討該地區的地區主義將提供一個新的角度。

一、南太平洋無核化問題

南太平洋的核問題由來已久,究其實質是西方殖民主義所產生的毒瘤。

美國、英國和法國三個擁核國家都在南太地區擁有領土和屬地,而這裡遠離美、英、法的本土,從二戰後就被這些國家用作進行核彈爆破的試驗場。

美國是第一個,1946年就開始在馬紹爾群島進行核試驗,1952年在埃尼威托克島環礁成功爆破第一顆氫彈。

英國第一次成功的核試驗是在澳大利亞進行的,而法國政府於1963年宣布把核試驗基地搬到法屬玻里尼西亞。

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太平洋島國對於核試驗以及相關活動帶來的危害表示出不同程度的不滿。

受到《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的影響,美、英從1963年開始停止在南太平洋進行核試驗,而法國則從1966年開始增加了試驗的數量,該國第一枚氫彈就是在法屬玻里尼西亞的穆魯羅阿環礁附近試驗成功的。

此外,1998年的一份報告表明,有3200多噸不同種類的放射性廢物被傾倒進太平洋,沉入穆魯羅瓦環礁以及豪環礁岸邊1000米深的海底。

南太平洋無核化是區內各國的共同願望,但是由於牽涉到區外大國的核利益以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略競爭,其難度可想而知。

兩個地區強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此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態度、立場和應對方式,通過南太平洋無核區的個案,我們得以觀察澳大利亞參與南太平洋地區事務的行為動機以及實現方式,並分析澳大利亞在南太平洋地區主義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

二、紐西蘭的南太無核議程

紐西蘭在南太地區反核問題上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同時它在該問題上的堅守原則也反襯出澳大利亞的實用主義。

紐西蘭的地理位置更加偏遠,與亞洲之間更隔著大塊頭的澳大利亞,這使得它更可能偏安一隅。

二戰中澳大利亞北部港口遭到日本空襲,紐西蘭卻沒有受到打擊,也許正好印證了澳、新兩國對於其本身戰略安全環境的憂慮程度。

總的來說,紐西蘭人較少感受到來自外部世界的安全威脅。

越戰的負面效應,在紐西蘭社會激起對美國安全戰略的反思,進一步刺激了民眾的反核情緒。

社會性的和平運動形成一股對新美同盟關係的離心力,其領導人自主、中立、不結盟的政治主張對政府決策造成壓力,致使紐西蘭在反核政策上顯得較為激進。

在世界無核化運動的思潮中,紐西蘭形成了社會性的反核共識,紐西蘭工黨在反核運動中發揮了引領作用。

雖然紐西蘭一直是大英國協的重要成員,也隨澳大利亞一道加入了澳新美同盟,但是涉及到核問題,紐西蘭工黨傾向於與美、英拉開距離,以保持其自主性。

1972年紐西蘭工黨領袖柯克上台後,尋求更加積極的反核政策,宣布不允許核動力的或者運載有核武器的船隻訪問紐西蘭港口,而美國的政策是不能披露船上是否裝載核武器,這就造成在事實上任何美國船隻都無法繼續使用紐西蘭的港口。

另一項重要舉措是堅決阻止大國在太平洋進行核試驗。

1973年,柯克聯合澳大利亞總理惠特拉姆,一起將法國告上國際法院,致使法國在壓力之下中止了大氣核試驗而轉向地下試驗。

紐西蘭工黨還勇敢地聯合南太平洋島國共同應對核威脅以及核廢料傾倒問題,成為島國無核訴求最有力的支持者。

1975年7月,紐西蘭工黨總理羅林在南太平洋島國論壇上首先提出了無核區的概念,並在1975年的聯合國大會上,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一起提交了建立南太平洋無核區的提案,以110比0獲得通過,另有20個國家投了棄權票,包括美國和蘇聯。

無核區的建立雖然由於新、澳兩國保守黨上台而被擱置,但這一可貴的嘗試為八十年代澳大利亞建立南太無核區提供了參考與經驗。

三、澳大利亞的南太無核區

相比之下,澳大利亞的無核化立場反映出更多的現實考量,其背後的驅動因素更為複雜和多樣。

對於南太平洋無核區,澳大利亞的溫和立場轉化為有限限核的方案,就是總體上支持和推動南太平洋的無核化,但並不嚴格禁止核武器在該地區的運輸,包括具有核能力的飛機停靠機場。

在澳大利亞總理霍克的認知中,澳美同盟要繼續有效運作,美國船隻,包括載有核武器的船隻停靠澳大利亞港口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他對紐西蘭總理朗伊指出的,紐西蘭要與美國保持軍事同盟關係,卻不允許美國的艦船靠近是很荒唐的。

另外,位於澳大利亞本土的北西角海軍通訊站、松峽情報站以及奴倫加太空預警系統的地面接收站對美國也具有高度的戰略價值,因此無核區的條款當然更不會觸碰美國在這三個軍事基站的任何活動。

可以說,《南太平洋無核區條約》中寬鬆的規定是為其美國盟友量身定做的。

不可否認的是,南太平洋無核化也符合澳大利亞的利益,同時澳大利亞工黨政府也受到國內無核化運動和黨內軍控政策的壓力。

澳大利亞所提出的有限限核的方案即使不能阻止法國仍在進行的核試驗,無法消除美國通過這一區域的核武器運輸,澳大利亞的三個軍事基站仍將為美國的核武系統做出貢獻,它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這一地區在未來進一步滑入「核化」的泥潭。

1985年2月霍克出訪美國前夕,其政府表示願意為美國將要落入塔斯馬尼亞附近水域的MX飛彈試射提供檢測設施,然而受到工黨黨內的壓力,霍克不得不在訪問美國期間公開收回承諾。

建立南太平洋無核區被確定為霍克工黨政府對外政策的重要目標,這一目標的達成將成為澳大利亞在聯合國軍控與核不擴散領域的重要成績,提升其作為中等強國的國際聲望。

在無核區談判過程中,霍克政府頂住巨大壓力,拒絕了美國提前獲知協議內容的要求,以維護南太平洋論壇成員國所取得的共識。

澳大利亞建立南太無核區的努力,既有國家利益需要的支撐,也符合其中等強國外交的國際主義理念。

1985年在朗伊政府領導下,紐西蘭拒絕美國飛彈驅逐艦訪問紐西蘭港口,引起美國的強烈反應。

美國宣布取消澳新美三國原定的軍事演習,終止新美情報、軍事方面的高級合作,兩國間的同盟關係降為普通的友好國家關係。

1986年8月美國宣布停止其在《澳新美安全條約》下對紐西蘭承擔的防務義務(36),新美同盟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對此,澳大利亞保持相對冷靜的態度,試圖以「中庸之道」求得在新美之間的平衡。

澳大利亞外交政策傾向於將澳美同盟關係置於優先地位,因此在追求南太平洋無核化這一目標的時候,它對於美國在這一問題上的敏感有著充分的考慮。

對於紐西蘭,澳大利亞試圖勸說以軟化其激進的立場,即使是批評也很有節制。

從歷史上來看,澳新之間甚少嫌隙,其聯合之穩固,在國際政治中極為少見。

紐西蘭是澳大利亞的天然盟友,澳大利亞也是紐西蘭的天然依靠。

在這次由無核政策而導致的同盟危機中,澳大利亞的處理頗為老到,不僅使澳美同盟更加緊密,更深化了澳新之間的防務合作。

在新美關係惡化後,紐西蘭在防務安全上不得不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在防務開支上壓力增加,因而對澳大利亞產生更多合作的要求。

1985年4月兩國防長在會晤後宣布兩國將「加強雙邊防衛合作」、「提升兩國現役部隊的整合力度」,將會交換更多的防務官員、更好地利用雙方的軍事設施進行協作訓練。

在與美國較量後的孤立狀態中,防務合作的升級也給紐西蘭吃了一顆定心丸。

此後澳新之間展開了更為深入的軍事合作,增加聯合軍事訓練,進一步協調兩國在地區事務中的行動。

新美同盟危機不僅沒有影響澳新之間的緊密聯繫,還進一步加深了這種聯繫。

四、小結

雖然澳大利亞的真實態度是支持南太地區的無核化,但同時認為,不允許核艦對港口進行訪問的政策過於激進,不利於澳新美同盟的穩固,因此選擇站在美國一邊。

澳大利亞的「中間道路」有力地擁護了澳美同盟,如同給美國打了一劑強心針。

同時澳大利亞還照顧到紐西蘭的情況,力主美國不要採取過激的行動,特別是不要進行經濟制裁,在新美之間真正起到緩衝的作用。

這些做法幫助新美兩國在雙邊關係中留下了餘地,為日後澳新美同盟的恢復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外交部條約法律司. 關於南太平洋無核區條約的解釋[M]. 2007.

2.阮宗澤, 董梅森. 從南太平洋無核區看國際核裁軍[J]. 國際問題研究, 2017 (6): 73-83.

3.張繼祥, 史偉. 南太平洋無核區: 成功經驗與啟示[J].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15 (6): 70-7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