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讀姑蘇139 香山曾演繹出唐代拾歸玉帶的戲劇故事《裴度還帶》

勤慎聽雨 發佈 2023-06-14T12:16:19.332471+00:00

香山在太湖東岸,北面與穹窿山相連,南面直達胥口。《吳地記》說:「吳王種香於此,遣美人來采,故叫香山」。香山北有大晏嶺、小晏嶺,小晏嶺腳下原有吳王闔閭的離宮「南宮」。 春秋時,在伍子胥輔佐下,吳王闔閭勵精圖治,使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香山在太湖東岸,北面與穹窿山相連,南面直達胥口。《吳地記》說:「吳王種香於此,遣美人來采,故叫香山」。香山北有大晏嶺、小晏嶺,小晏嶺腳下原有吳王闔閭的離宮「南宮」。


春秋時,在伍子胥輔佐下,吳王闔閭勵精圖治,使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隨著吳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吳國開始大興宮室苑囿和離宮別館的建設。《越絕書.吳地傳》曾說:闔閭之時「徙治胥山」。也就是吳國的統治中心一度從古城內,遷移到太湖之濱的胥口。南宮即為吳王闔閭「徒治胥山」時所建。

香山還有不少的文物古蹟。比如在香山咀旁的「還帶寺」,還帶寺始建於唐代,當初稱為「香山寺」,在江南一帶頗具影響。2003年因市環城高速公路建設需要,還帶寺向西遷移並進行擴建,占地面積9.8畝,

傳說,還帶寺還是唐代宰相裴度在 此拾歸玉帶的地方。據說,裴度少時貧困潦倒,後來參加科舉考試也很不順利,某一天,在路上遇到一行禪師,禪師在看了裴度的面相後,說其有餓死之橫禍,勸其要多多修善。然而裴度則不以為然。一日,裴度來到香山寺遊玩、意外地拾到了三條玉帶,他等到天黑也不見失主前來尋找。第二天,他又去了香山寺,終於物歸原主。事後,裴度又遇到了這一行禪師,大師們看到裴度此時目光澄澈,臉相突變,預測他以後可能貴為宰相。果然不久之後,裴度便時來運轉,不僅在唐貞元五年(公元789年)考中進士,然而還官運享通,直至貴為宰相。做了宰相的裴度不忘香山寺菩薩靈護,之後,把寺重新修葺一新,香山寺從此改為「還帶寺」。

後人多次將裴度將還帶的故事編寫成了戲劇,演繹出這一傳奇。如元代雜劇作家關漢卿(約公元1220年─1300年)所撰寫的《裴度還帶》就是其中之一。劇情是這樣的:裴度因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只得寄居在山神廟中,乞食齋飯。有一天,一位道人為裴度相面,說他會因禍而死。而此時,州府韓太守因秉公為官得罪了國舅傅彬,被誣陷入獄,韓夫人與女兒瓊英只能籌措錢物,以贖回韓太守,她們得到朝廷官員李邦彥的同情,並贈玉帶相助。瓊英路過山神廟時,不慎丟失了玉帶,幸好被裴度撿到。正當韓氏母女絕望想自盡之時,裴度及時趕到並送來了玉帶,由此,韓夫人與女兒瓊英救出了韓太守。後來,裴度赴京趕考,高中狀元,並與韓瓊英結為夫婦。想了解更多系列內容,請點擊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