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炒作破產?歐盟預測:失控長征五號末級殘骸或墜入南太平洋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發佈 2022-07-29T19:37:26.050626+00:00

毫無例外,每個媒體都誇大了長征五號失控末級殘骸的影響,然而歐盟最新的預測卻表明,墜落地點卻很有可能在南太平洋附近,這西媒的炒作看來是破產了!

中國航天正在遭受西方媒體一波雙標炒作,從長征五號B火箭成功將問天實驗艙送上軌道之後,紐約時報、CNN以及BBC等多個媒體都發布了其入軌後失控的末級殘骸墜落問題。

毫無例外,每個媒體都誇大了長征五號失控末級殘骸的影響,然而歐盟最新的預測卻表明,墜落地點卻很有可能在南太平洋附近,這西媒的炒作看來是破產了!

失控長征五號末級殘骸:到底是哪段?

形容這次長征五號B失控末級殘骸的說法很多,比如Long March 5B rocket,或者CZ-5 R/B,也有CZ-5 Rocket等,外媒的說法比較混亂,但所有媒體說的其實只有一個東西,也就是長征五號B火箭的芯級。

長征5號B火箭被稱為一級半火箭,它的結構是四個助推器+一枚芯級,頂部就是一個巨型整流罩,直徑達到了5米左右,而長度則超過二十多米,在這個巨型整流罩的內部就是問天實驗艙,從結構上來看就只有這「三大件」。

發射時四枚助推器和芯級同時啟動,但助推器很快就會燒完,之後就是助推器分離,然後就是芯級繼續帶著實驗艙繼續加速,將其送上預定軌道。

為什麼會留在軌道上:火箭任務不是完成了麼?

相信很多朋友都會非常好奇,這火箭任務不是結束了麼,怎麼還會留在軌道上?原因很簡單,當火箭「開足馬力」將問天實驗艙送上軌道分離時,其實自身的速度也和載荷速度相差無幾了,因此它會留在軌道上很久。

既然入軌了,為什麼還會掉下來?

這個原因就稍稍有點複雜了,各位在觀看發射問天實驗艙直播時,應該看到了實驗艙入軌的數據是170千米 x 320千米,軌道傾角41.5°,估計大家都發現了,天宮的軌道數據和這個完全不一樣,天宮的軌道高度在390千米左右,似乎完全對不起來?

這是因為剩下的軌道差距還得問天實驗艙啟動火箭慢慢去追趕天宮,一邊追,一邊調整自己軌道的相位,直至和天宮空間站完全重合,最後實施對接,總共耗時13個小時左右。

所以問天實驗艙在軌並不表示芯級火箭還能在軌,因為170千米 x 320千米太低了,在這個軌道上會遭遇大量稀薄空氣分子的阻力,如果遭遇太陽風,那麼其軌道衰減速度會更快。

比如2022年2月3日獵鷹9號向近地軌道發射的49顆StarLink衛星因太陽風暴,大量帶電粒子沖入地球大氣層導致高層大氣膨脹,而星鏈衛星的臨時軌道剛好是近地點210千米,遠地點為339千米,與比長征5號B火箭還略高那麼一點。

但這些膨脹的大氣分子阻力讓衛星軌道衰減很快,即使這些衛星上啟動了離子火箭也不行,因為啟動離子火箭要展開太陽能電池,這更會讓阻力大幅增加,離子發動機根本無法和大氣阻力造成的軌道衰減對抗,最終有40顆衛星已經脫離軌道墜入大氣層,馬斯克損失超過6000萬美元!

所以長征五號B的芯級火箭殘骸將會在大氣分子的阻力下逐漸降低軌道,最終將墜入大氣層燒毀,在7月26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趙立堅在回答路透社記者時還專門說明了這個問題,他表示長征五號B有特殊設計,為的就是更快速的大氣層中解體燒毀。

西方炒作破產?歐盟預測:殘骸或墜入南太平洋!

長征五號B並不能長久留在軌道,因此各大在軌太空飛行器監測都對此比較上心,比如AeroSpace的官網就有墜入地球的時間預告,如下圖:

不過這個普通版本只能獲取一些簡單信息,比如墜入地球的詳細時間與軌道變化數據等:

上圖是AeroSpace發布的今天長征五號芯級殘骸的數據,軌道已經下降到了170~231千米的高度,但具體在哪裡再入大氣層,AeroSpace卻沒有更詳細的數據,筆者翻到了歐盟SST觀測中心的數據,這個給出比較詳細,從多個維度對其進行了評估:

第一個就是雷達觀測了長征五號B芯級殘骸的影像,發現它真處在翻滾中,而且速度還比較快,達到了3.3秒一圈,也就是18.2rpm/min,對於長度幾十米的龐然大物(描述是十層樓,約30米)看起來就像電風扇了。

第二個則是評估了再入窗口,也就是說它會在何時,何地進入地球大氣層,一般認為近地點達到80千米左右時,殘骸將進入一條不可逆的下墜軌道,那麼何時才能達到近地點為80千米呢?這個影響的因素挺多的:

  • 1、高層大氣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
  • 2、火箭殘骸的姿態:比如翻滾的無控或者姿態仍可控等;
  • 3、可能還得考慮火箭上尚未鈍化的高壓氣罐的排氣(據公開消息是已經鈍化(就是釋放掉多餘的燃料與高壓氣體));

這些方面看起來影響很容易被確定,但事實上高層大氣影響很難預測,密度不均,累積時間影響太大,另一個就是太陽照射下和夜間也有區別,再有就是翻滾狀態對再入的影響等等,因此綜合考慮計算得出的結果不是一個值,而是一個區間,EU SST給出的範圍如下圖:

時間集中在7月28日~31日,而據最新的評估結果則會在30~31日再入大氣層,這個結果很難評估準確,但越靠近再入時間,評估會越來越準確,最終在再入前數小時左右時基本就能確定它可能會在哪裡墜入地球大氣層了。

上圖是長征五號B芯級殘骸目前的飛行軌跡,它有可能在這些軌跡的任何位置落地,當然如果是這樣瞎猜的話還要這些太空飛行器軌跡跟蹤的機構幹嘛?EU SST給出了他們預定的落點,也就是上圖中標記了位置的區域。

這個個區域是預測再入窗口的中心,簡單地說就是各項評估取得的折中數據,它不一定準確,但目前預測的就是這個值,它位於南太平洋,靠近尼莫點附近,與西方媒體炒作相比,這個位置落入地球是人畜無害的。

目前被稱為太空飛行器墳場的就是尼莫點,這裡距離最近的陸地也有2600千米以上,控制太空飛行器在這裡墜入地球無疑是最安全的,而長征五號B火箭的芯級殘骸似乎正朝著這個位置沖入地球,當然這是好事。

儘管這只是EU SST的預測,未來也可能產生變化,但就目前而言,各位可以參考這個數據!(完)

參考:

https://www.eusst.eu/newsroom/eu-sst-monitors-reentry-space-object-cz5b/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