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社區運營經驗分享(二):如何從0開始搭建開發者社區運營策略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佈 2022-05-20T19:13:36.362075+00:00

編輯導語:開源社區運營的本質,仍是社區運營與用戶運營,雖然相對小眾,卻也逃不開用戶運營的共性。如何從0到1運營開源社區呢?本文作者對此作出了分析,一起來看一下吧。上一篇寫了《開源社區運營經驗分享(一):我們為什麼要做社區?

編輯導語:開源社區運營的本質,仍是社區運營與用戶運營,雖然相對小眾,卻也逃不開用戶運營的共性。如何從0到1運營開源社區呢?本文作者對此作出了分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上一篇寫了《開源社區運營經驗分享(一):我們為什麼要做社區?》,明白了我們為什麼要做,接下來的動作並不是立刻去做,而是要理清運營策略,搭建運營框架,再堅定地去執行。所以這一篇重點講述《如何從0到1 運營開源社區》。

有很多小夥伴習慣了追求速度,一有問題,常常是依靠下意識去處理,以為這就是職場上所強調的執行力。其實不是,執行力是指帶來結果。

思與行的關係,我認為沈鵬在《詳談》中提到的尤為準確:真正的執行力應該是想得足夠清楚的時候,你拼了,這才是執行力。不是說你什麼都沒想就瞎搞,那不是執行力。

說回開源社區運營,本質仍是社區運營與用戶運營。前者是後者的子集,是一種相對小眾的特殊情況,但仍舊逃不開用戶運營的共性,即圍繞人這一核心,梳理用戶畫像,理解用戶需求,通過各種資源配置,讓用戶來到你的地盤,留下來,玩得爽,自覺維護你,還要對外說你的好話。

成也規模,敗也規模。

社區運營因為用戶規模小、重人力、瑣碎的事情多,常常被人看做是鄙視鏈最末端。是的,你沒看錯,儘管運營已經在網際網路鄙視鏈的底端,但不妨礙內部仍有更精細的鄙視鏈劃分。

但也是因為規模不算大,社區運營才有可能對這群人進行更加人性化甚至是人格化的運營。尤其是在一對一的用戶運營中,往往能夠挖掘出社區關鍵人物,撬動更大貢獻。

畢竟一個社區真正能夠產出、有話語權的人物,也只有20%不到。而社區運營本身也可以作為更大範圍內的用戶運營或者功能產品化的前期測試,給其他團隊以一些新的思路和支持。

做完了社區運營的心理建設,接下來講講如何從0到1運營開源社區。

01 了解用戶,梳理開源社區用戶畫像

運營開源社區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你的用戶。

只有知道了他們是誰,多大年紀,做什麼工作,內容消費習慣是什麼樣的,喜歡什麼時候摸魚,有什麼需求,你才知道要如何滿足對方的需求,從而讓他們也能為你所用。

除了梳理出典型用戶畫像(物理屬性+社會屬性)之外,還要了解用戶結構和了解用戶的分級、分類、分階段情況,具體來說包括各類典型用戶的數量、占比、每日增長規模大概是多少、不同生命周期的用戶占比是否健康、成長速度是否會導致青黃不接(新用戶不夠,老用戶流失,無人活躍)……

一般C端業務的社區用戶畫像到這裡就夠了,但對開源社區這種和B端業務強相關的社區來說(因為B端業務決策是集體決策,更多是取決於角色決策,詳細差異可以查看我的B端運營三部曲,放在文末),還需要在用戶畫像時加上行業(行業現狀、市場規模、發展趨勢)、企業(如企業規模、收入規模、活躍用戶、公司評價)、職位(CTO、技術總監、專家還是一線人員)等標籤,以此來做用戶分級,方便評估後續運營成本的投入。

就真的還蠻現實的。用戶進入社區之初,就已經分出了三六九等,應用廣泛、需求強的行業比試水行業優先級搞,大公司職員比小公司職員待遇好,技術大咖比小白用戶得到更多青睞……

如果說C端社區運營像自由戀愛,講感情,看感覺,那麼B端社區運營更多就是相親,各種條件擺得清清楚楚,評估過後再來看以什麼姿態、用幾分力。

那要如何了解用戶呢?

我自己常用的調研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種:

1. 用戶訪談

一對一訪談和群訪都有,但規模都比較小。一對一可以聊的更深度,用戶也會有比較好的體驗,感覺被尊重和獨家對待。群訪可以撬動一些相對不願意透露信息的企業人員,給人以更強的安全感。

很多人以為訪談很容易,不就是聊天嘛,但其實訪談是需要提前設計問題的,而且在訪談時要儘量客觀記錄和分析,記錄時不要加入自己的理解,以防信息變形,導致後續分析離用戶的真實想法越來越遠。同時也要學會追問,挖掘用戶深層次的真實需求,在初次交鋒時,用戶可能會講一些很表象的想法和需求。追問可以驗證用戶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需求,真的這樣想。

2. 問卷調研

比較適合更大規模的用戶研究,但問卷的設計很考驗人,這裡有需要的話,以後單獨開一篇來講。

3. 看行業報告

結合報告數據與自己的一線經驗,對照分析自己的目標用戶有哪些共性特點,有哪些是報告所未能涉及到、屬於你的小洞察的。

這裡還要著重講一下心態問題,因為社區運營工作多且瑣碎,反覆遇到一些問題以後,不免會有些煩躁和抱怨,比如用戶這麼笨,這麼簡單都不會操作?他怎麼這麼懶,文檔不是都有嗎?怎麼又問重複的問題?

做社區運營,尤其是不斷滾動的成長型社區,就像生育孩子一樣,大孩長大了,二胎又來了……然後還有三胎、四胎。

對你來說重複的問題,對他們來說可能是第一次。他們也不是笨,最多只是懶,習慣了伸手問媽要。放下不耐煩,打破「知識的詛咒」,多看用戶的留言和評價,針對性解決問題,才能把你的「孩子」帶起來。

02 定位先行,一切運營動作圍繞定位展開

完成「了解用戶,梳理用戶畫像」這個步驟以後,基本掌握了我要運營的社區的目標用戶情況,概括起來就是企業側以技術人員為主,還有少量的商務、市場以及高管;校園側會有一些相關專業的學生及教授,需求方面依次有技術需求、交流需求和商業合作需求。而社區只是作為一個滿足用戶需求的載體,也是實現企業目的的工具。

因此需要給社區一個定位,一來是設定核心目標以及邊界,夯實這個定位的,我們可以做,其餘不做;二來也是為了讓每個第一眼看到社區、第一次進入到社區的用戶就知道「這個社區是做什麼的?能夠提供什麼價值?都有誰在裡面?我能夠在其中做什麼?」

問題來了,定位要怎麼去做呢?尤其是那種看起來高大上的slogan要怎麼寫呢?

1. 要站在用戶視角

看用戶最需要什麼,而不是你有什麼。我相信每個人不論是對自己運營的社區還是運營的產品,都能夠說出來一大堆的優點,但問題是你寫的那一點,用戶真的care嗎?

同樣是寫「全球首個XXX社區」「全國最大XXX社區」,B端用戶會考量技術積澱、開發者支持力度、生態豐富度,但如果是小眾社區呢?這些用戶會希望被冠以「大眾化」的title嗎?未見得。

不管你是從行業價值角度、自身優勢角度、還是諸如建立時間這樣的客觀描述角度,只有當你的定位話術剛好戳中用戶最關心的那個點,才是有效定位。

2. 明確開源社區的內部定位

截至目前,開源技術本身也沒有找到很好的商業模式,開源不是出發點,也不是終點,而依託開源技術而生的開源社區既然動用了人力物力財力,必然也承載著自己的企業使命。

如在《開源社區運營經驗分享(一):我們為什麼要做社區?》中所言,我自己所運營的開源社區對於企業的作用在於反哺產品疊代、為品牌傳播建立種子用戶群以及孵化商機,本質還是為商業化做產品和流量準備。

可能會有小夥伴說「不就是一個小小的社區運營,至於搞得這麼複雜嘛」,越是難以量化、不被重視、承載誤解的工作,越需要自己去釐清眉目,才能避免做著做著失去了工作的熱情,陷入機械的重複中。

而有了定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能給公司業務帶來什麼價值以後,面對該做的事情,你會有自己的標準去判斷優先級;面對一些突然而來的dirtywork,你才知道如何巧妙的拒絕。

有了定位以後,不管是按照KPI還是OKR拆解和制定一版運營規劃,和上級對齊自己的工作內容。這樣既可以體現你的工作態度和能力,也便於你去爭取工作所需的資源。

03 開源社區運營,分級、分類、分階段

1. 用戶分級運營

資源永遠是有限的,而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在將有限的資源利用最大化。除去顯性的金錢與物料,你的時間也是極其寶貴的資源。

即使是小規模的社區運營,可能也有小几千人,如果對每個人投入都一樣多,最後大概率只會累死自己,還照顧不好用戶。海王或許有,但即使是最優秀的時間管理大師,也絕對不會同時應付超過150個人(鄧巴數,即150定律: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

同時,你會發現這個世界遵循著帕累托原理(又名28定律,即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80%的人消費著20%的人生產出來的內容,20%的人占據著這個世界上超過80%的財富(這一趨勢只會越來越極端,比如5%的人占據著世界財富的95%)。

80%是多數,但卻是次要的。開源社區不過是世界的一個縮影,20%的用戶創造80%的價值,20%的客戶創造了80%的利潤。作為一個運營,也需要花費80%的精力去服務20的優質用戶。

用戶分層是按照重要程度、貢獻價值等標準來劃分,有比較鮮明的等級差異(沒有到不尊重,只是指投入程度和運營優先級的差異)。用戶分層的判斷核心在於用戶對產品或者業務的ROI,以便後續根據預期收益投入相應的成本。

一般來說,我們會把用戶按照貢獻價值從高到低分為以下五種:

  1. 名人用戶:行業大佬、學術權威等,平時不怎麼發言,但可以為社區權威性背書,必要時也能為合作牽線搭橋
  2. 貢獻用戶:資深開發、技術大牛等,可以貢獻代碼方案
  3. 活躍用戶:一般的技術開發者,氛圍擔當的同時可以解決一些基礎問題和提建議
  4. 普通用戶:反饋產品問題,參加社群的有獎活動
  5. 入門用戶:一般是學生,處於研究階段,最常幹的事情就是提問和薅羊毛

(以上數字只是示意,並非不同級別用戶的實際貢獻)

2. 用戶分類運營

有時候也會被稱為「分層運營」,但我還是認為分類一詞更加清晰,因為分類運營沒有明確的等級差異,不存在誰高誰低。而「分層」本身就有高低之分。

用戶分類的判斷核心源自於用戶本身的差異,如行為習慣、需求場景、技術水平、企業背景不一樣,分類的目的是方便運營以特定手段和內容來觸達和滿足不同類型的用戶。

比如,同樣處於普通用戶層級的兩人,可能一個來自金融行業,另一個是零售行業的,他們的核心需求就不太一樣。

用戶分類的標準相對比較靈活,除去行業屬性、職業屬性、企業屬性之外,城市、甚至是設備類型都可以分類。由於用戶價值也是分類的標準之一,所以有些人會把用戶的分類與分級搞混。

完成用戶分類以後,抽象出共性,再進行針對性運營即可。

3. 用戶分階段運營

而不管用戶分級還是用戶分層,都需要分階段運營用戶,這裡的判斷依據在於用戶與產品的交互和認可程度:是只聽過沒用過,還是剛安裝不會用,又或者是已經非常熟練到可以去教別人?這個部分相對複雜一些,涉及到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用戶成長體系以及用戶激勵體系的搭建。

考慮到篇幅過長,將在下一篇中重點講述這個很多人好像明白但又容易搞混的部分。

#專欄作家#

板栗,微信公眾號:南有板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專注網際網路營銷/運營/增長領域,擅長內容運營/社會化營銷/品牌營銷諮詢。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