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民敬仰到全民公敵,淺述新朝皇帝王莽的輝煌和慘敗

百談歷史 發佈 2020-01-06T13:19:09+00:00

在西漢王朝和東漢王朝之間,有一個為古代史學家所忽視的短命王朝—新朝。古代史學家之所以會忽視它,並不是因為它只存在了15年,而是因為它的開創者王莽被定性為是「篡國巨奸」。的確,王莽的稱帝十分不符合當時帝位承繼的「正統」觀念。所以,從東漢開始史家們都不願稱為新朝,而是稱為新莽。

在西漢王朝和東漢王朝之間,有一個為古代史學家所忽視的短命王朝—新朝。古代史學家之所以會忽視它,並不是因為它只存在了15年,而是因為它的開創者王莽被定性為是「篡國巨奸」。的確,王莽的稱帝十分不符合當時帝位承繼的「正統」觀念。所以,從東漢開始史家們都不願稱為新朝,而是稱為新莽。一直到近兩千年後,後世學者才重新辯證認識新朝,審視新朝皇帝王莽。今天我們就來淺述新朝皇帝王莽的輝煌和慘敗。

第一、顯赫出身和仕途浮沉

公元前45年,王莽出生在了今河北大名縣。他的出身非常顯赫,姑姑王政君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公元前49年,王政君之子劉驁繼承帝位,史稱為漢成帝。漢成帝劉驁繼位後大封母族諸舅。王政君總共有八個兄弟,以王鳳最長,其餘依次為曼、譚、崇、商、立、根、逢時。其中王鳳、王曼、王崇和王政君是同母同父兄妹。成帝劉驁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封長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這一官職權高於丞相。自此,王氏家族成為西漢王朝最有權力的外戚家族,先後有9人封侯,5人被任命為大司馬。顯赫的權勢,堆積如山的財富,讓王氏家族的年輕子弟們都驕縱蠻橫,生活奢靡浪費。只有王莽是一枝獨秀,因父親王曼早年去世,王莽沒有獲封爵位。所以,王莽自幼生活儉樸,勤奮好學,拜當時的名儒沛郡陳參學習《禮經》,平時的待人接物也非常的彬彬有禮。

王莽這些如君子般良好的品行受到了當時很多人的讚揚,這也為他日後的輝煌鋪墊了良好的輿論基礎。漢朝從高祖劉邦開始,就非常注重「孝」道,主張以「孝」治國。當時比較著名的孝子事跡有文帝劉恆親嘗湯藥,緹縈救父等等。王莽也是一個有孝心,遵孝道的人,在伯父王鳳生病後,他連續幾個月衣不解帶的悉心侍奉,以至於蓬頭垢面,面容憔悴。伯父王鳳為此深為感動。公元前22年,王鳳在彌留之際囑咐妹妹王政君要照顧好侄兒王莽。同年,24歲的王莽被任命為黃門侍郎,這一官職的主要職責是侍奉皇帝身邊,傳達詔命。在任職黃門侍郎期間,王莽認識了志同道合的同僚劉歆。

我們都知道思想是實踐的指引,當時的王莽和劉歆都失望于越來越迂腐保守的今文經學,轉而推崇流行於民間的古文經學。他們以古文經學為基礎,開始在其中尋找治理和興盛國家的新辦法。在此,我們延伸一下,漢代經學分為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其中今文經學是研究儒家經書的官方經學流派,古文經學是研究秦以前儒家古文經書的民間經學流派。到西漢晚期,一些學者們開始反對今文經學,他們認為這一學派已經淪為政治的附庸,導致了社會的混亂。由上,我們可知,這一時期的王莽已經心懷遠大的政治抱負,那就是以匡扶天下為己任。

公元前16年,賢德之名譽滿朝堂的王莽被成帝加封為新都候。而雖已位列侯爵,但王莽沒有表現出一絲的驕縱之意,依舊如往常一般儉樸生活,謙虛的禮賢下士。並常常將自己的爵位俸祿分發給家中門客和平民。更甚者有時還會賣掉自己的車馬衣服去救濟國中窮人。因此,王莽之賢德揚名於朝野內外。公元前8年,38歲的王莽繼三位伯、叔之後,成為西漢王朝新一任大司馬。走馬上任後,王莽勤政不怠,廣納賢才,同時更加力行節儉。而正當他要和好友劉歆實現共同的政治抱負時,漢成帝劉驁於公元前7年突然暴斃了。因為成帝劉驁無後,帝位由定陶恭王劉康之子劉欣繼承,史稱為漢哀帝。

朝政大權相應的轉移到哀帝祖母和母親的傅、丁兩家外戚手中,王氏家族被排除到幕後,王莽也因此被免去大司馬之職,避居封地新都(今河南新野),低調度日。而雖然被免職,但依舊身處侯爵的王莽並沒有漸漸被人們所遺忘。之後一件事的發生,讓他不僅大獲世人好評,還得以再次回到了西漢王朝的權力中心京城長安。這件事是什麼呢?在王莽被免職期間的某天,他的二兒子殺死了一個奴婢。這件事在其他貴族眼中是再尋常不過了,因為當時的法律規定貴族殺死奴婢不用償命。而且在當時奴婢的地位非常低下,和牛馬一樣同欄買賣。但王莽卻不這麼認為,在他的觀念中,奴婢的生命也是生命,自古殺人就得償命。所以,二兒子被他逼迫自殺。

因這一仁德和大義滅親舉動,王莽再次獲得了大量的讚譽,官員們都紛紛上書,舉薦他再回朝堂。公元前2年,王莽再次回到了京城長安。這時的他不僅是人們心中的道德楷模,更是人們心中復興王朝的希望。昭宣中興後,西漢王朝逐漸走向衰落,到漢哀帝劉欣時已是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國中上下官吏也都是些貪污享樂之輩。公元前1年,漢哀帝劉欣駕崩,沒有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於其駕崩當日收回了傳國玉璽。王莽也再次被任命為大司馬,主理朝政。同年,在王莽的建議下,9歲的中山王劉衎繼承帝位。公元3年,王莽的長女被立為皇后,王莽手中的實權得以更加鞏固。自此,王莽開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他將好友劉歆召回中央,任命為羲和,即學術界的最高領導人,同時將古文經學列入官學,劃歸為國家正統學說的一部分。在這一時期內,王莽曾上書道:「古時候時市無二價,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應將古制頒示天下,讓臣民遵守。」話中的「古制」指的就是周禮,這時的王莽希望能夠根據秦朝前的《周禮》制度來重新建造一個國富民強的小康社會。所以他在長安城為請來的賢能古文經學者們修建了萬套住宅,修建了五個里,其中一共包含二百區住宅,供流民居住,也修建了明堂,設立了辟雍。西周時,天子就在明堂中接見諸侯王,它不僅是接見場所,也是周禮的象徵。

公元5年正月,王莽率眾在辟雍明堂中舉行祭祀大典。至此,王莽獲得萬民敬仰,也於同年在朝中九百位公卿大臣的請求下獲賜九錫。九錫是古代皇帝給予立下殊勛的大臣最高禮遇的賞賜。公元6年,漢平帝劉衎駕崩,年僅兩歲的宣帝玄孫劉嬰繼位,王莽暫代天子攝政,稱為假皇帝。名義雖為假(代理),但實際權勢幾乎和皇帝無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這是漢高祖劉邦立下的盟約。因此,劉氏宗室起兵反對王莽,但很快被他剷除。公元9年1月15日,在之前如陳勝吳廣起義「朱書魚腹」般套路的鋪墊下,54歲的王莽接受西漢末帝劉嬰的禪讓,變成了真皇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改年號為始建國。他另開了我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當皇帝的先河。

第二、改制和慘敗

王莽稱帝後,立即進行了一場依據《周禮》的托古改制。

1,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王田制,將土地國有化,禁止自由買賣。

2,改奴婢為私屬,禁止買賣。

3,實行五均六莞政策。五均即由政府統一調控物價,平衡市場供應。民眾祭祀喪事可向政府借貸不收利息。六莞即政府專營酒、鹽、鐵器,統一鑄幣,經營山上水中的資源。

4,改革幣制。

5,根據《周禮》和古籍改革中央機構,加強相權、兵權,重新劃分郡縣,更改地名。

6,改革少數民族名稱、首領稱號。

王莽實行土地國有制,禁止自由買賣土地,其出發點是為了消除西漢晚期已十分嚴重的土地兼并問題,讓百姓們都能吃上一口飽飯。無疑這一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且不說這是長期以來的一個積弊,更關鍵的是這樣一來就直接觸犯了國中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因為土地都集中在他們手中。觸犯了他們的利益,又不給他們另一種形式的補償,如此政策怎麼能有效實行下去呢?而同樣嚴重的奴婢問題,其出發點是削弱特權階級勢力,緩解社會矛盾,出發點依舊是好的,但只是禁止買賣,沒有制定出詳細的辦法,所以也依舊遭到了抵制,無法有效實行下去。

實行五均六莞政策,其出發點是控制物價平衡,防止商人操縱市場。這一經濟政策,在武帝時期也實行過,大體上利大於弊,能夠增加國家收入。但由於王莽缺乏官僚集團的支持,只能依靠富商大賈來推行這項政策,因此形成了危害更大的官商壟斷集團。同時當時貪腐之風盛行,國家沒有富裕,主官官員卻都富得流油,商人和手工業者們在這種官營商業體制下更無立足之地了。

實行幣制改革,統一鑄造貨幣,保證貨幣重量和質量,是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王莽「變漢制以周錢」,廢除行用已久的五銖貨幣,重新鑄造金、銀、銅、龜、貝、錢、布等六類二十八種貨幣。幣制的倒退,引起了百姓們的強烈抵制。而且在十餘年中,貨幣「改制」反覆無常,造成連續的通貨膨脹,幣值貶低。對此,漢書這樣記載道:「是時,百姓便安漢五銖錢,以莽錢大小兩行難知,又數變改不信,皆私以五銖錢市買......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

王莽稱帝後,依據《周禮》制度將很多政府機構、官職、地名都改換名稱。改換名稱的出發點是革故鼎新,但他一味求新慕古,給以後行政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混亂和不便。而對於少數民族名稱、首領稱號的改革,則直接破壞了和少數民族各部落長久以來建立起的和諧關係。例如:他將「匈奴單于」改稱為「降奴服於」,將「高句麗」改稱為「下句麗」。這些帶有侮辱性的稱呼,不僅引起了少數民族各部落的反感,也又挑起了和匈奴之間的戰爭。連年的戰爭使得「數年之間,北邊空虛,野有暴骨。」新朝政權也因此走向了覆滅之路。

公元22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人人思漢,王莽迫於無奈只好廢除所有改革政策,之前的托古改制全盤崩潰。王莽也從全民敬仰的道德楷模變成了全民公敵。這也無可厚非,作為一國之主,你不僅讓百姓過不上好日子,還讓他們食不果腹,家破人亡,不產生仇恨才怪呢!

對此,《漢書》中有云:「而莽晏然自以黃、虞復出也。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窮凶極惡,流毒諸夏,亂延蠻貉,猶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內,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中外憤怨,遠近俱發,城池不守,支體分裂,遂令天下城邑為虛,丘壠發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公元23年10月,起義軍攻入長安宮門,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

第三、總述

綜上我們可知新朝皇帝王莽的輝煌和慘敗。無疑王莽是想經世立民的,但他所實行的改制政策是不切合實際,不能具體有效實施的理想框架。在貨幣和少數民族改制上更是倒退和不明智。他將國家和人民當成了自己心中宏偉藍圖的試驗品,所以他的改制才會全面失敗。他的慘敗也讓後世人們認識到,想要改革成功必須貼合實際,措施合理,善始善終。

參考資料:

《漢書》

關鍵字: